九游娱乐-「最佳互动游戏平台」

“极品ID”抢注:一场文字奇观的流行

发布时间:2025-08-23 08:25:47| 浏览次数:

  九游娱乐官网九游娱乐官网「看似截然不同的行为背后蕴含着人们一体两面的调适策略,这无疑暴露出某种偌大的向数字世界蔓延的身份焦虑。」

  8月12日,热门游戏无畏契约手游开放ID注册。不少玩家甚至路人争先抢注,他们多以明星、伤感语录、二字词组等命名,意图获得一个独一无二的ID。而在开放注册后不久,抢注者们纷纷晒出ID“求估价”,“学弟”、“妈妈”等被称作极品ID也已在多家二手交易平台上架,甚至拍出万元高价。

  部分抢注者为没能抢到权威ID而失落,旁观者却表达着“ID注册也要抢”的不解,更直言“不知道是哪里炒作起来的风气”。

“极品ID”抢注:一场文字奇观的流行(图1)

  事实上,有关ID交易早在BBS、贴吧时代便已存在。前不久,某热门手游出土多年前的“爱人”、“玫瑰”ID更是在贴吧上以近十万的价格出售。

  ID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就这样承载着某一时期特定的流行文化,掀起了一阵热潮。人们使用着、交易着ID,拥抱着彰显某种品味与格调的数字身份,也在用命名的方式暗自强调着存在,表达着认同。

  ID的爆火最初仅仅局限在“玩ID”的小圈子内。从BBS时代的权威ID再到非主流火星文昵称,交易的对象从QQ靓号、手机号再到现在的游戏、平台ID,人们收藏、交易对象的特征具有一致性。

  与文玩、古着类似,ID的走红因为其稀缺性与排他性。多数游戏平台限定字数、字符,并规定不允许重名,抢注完成后意味着除非改名,否则不会再有第二个相同ID的出现。

“极品ID”抢注:一场文字奇观的流行(图2)

  相较于其他商业收藏行为,注册门槛较低却能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唯一”。而在极品ID热潮后,更多圈外人开始涌入,疯抢注册ID进而二次出售。近年来手游开服后一群抢占先机的玩家往往可以“一口气注册十几个号”。

  在本次ID大规模抢注中,最火爆的ID是与游戏内或当下梗文化密切相关的元素。从古早论坛时代的昵称再到极品ID,看上去微小的字眼们不仅仅作为承载用户虚拟形象与身份的作用而存在,更与流行文化紧密相连。

“极品ID”抢注:一场文字奇观的流行(图3)

  这种“一个ID就是一个梗”,“得了看到这个ID就想笑的毛病”的带有层层隐喻、暗示的间接指向性,恰恰是高语境文化的独特产物。

  爱德华·T·霍尔在《超越文化》中提出高语境文化大部分信息依赖于语境传递,而非特定的语言表达。一方面游戏的互动及社交属性为此类语境的孕育提供了某种先决条件,玩家可在游戏进程中了解感受此类语境。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的游戏梗文化,也进一步持续再生产着这类语境存在的土壤。

  当一个个字眼依托于ID,存放于游戏或其他社交语境中,与大众通俗的流行文化、梗文化接洽起来后对ID本身的议论、品味便拥有了许多得以遐想的空间。

  目前已经晒出的极品ID中有kpop明星、有可爱的叠词组合,也有部分网文小说中的高人气角色……玩家与旁观者们在收集小卡、服饰、游戏装备之外注册ID,其鲜明性与稀缺性已天然形成了一道筛选的门槛,他们便可以以一种更轻盈、便捷的姿态游走在社交空间中。

“极品ID”抢注:一场文字奇观的流行(图4)

  极品ID在注册后可转让再流通的特性使得即便当“流行”过时,用户也可以随着流行趋势的变化更换所使用的ID资源。

  走红的极品ID像一张张向外张贴的贴纸,带着流行文化的脉络,承载着注册者们各不相同的情绪、可能存在的共通叙事,构成了一整个亚文化奇观的缩影。

  当前网友在抢注极品ID,享受独一无二的ID体验,感受“权威”。此前,风靡一时的momo们却选择从社交媒体中隐身。他们换上初始头像与ID,主动隐匿真实的自我;一水的“AAAA批发”系列ID,伪装成微商、销售甚至卡车司机,看上去“让人毫无了解的欲望”。

  隐身ID缓解“可能说错话”、谨慎发表观点的潜在压力,“反正也不会被发现”;个体藏匿在范围更大的群体中,似乎拥有了更大限度的表达自由。极品ID却凭借稀缺性彰显着一定的身份与独特性,在游戏中具有相当的社交价值,能获得更多关注。

“极品ID”抢注:一场文字奇观的流行(图5)

  归根结底,不同类型ID的选择都是对社交媒体中他者注意力的一种回应。隐身是对某种他者视线聚焦的畏惧,选择以模糊对抗;而极品ID则渴望被积极看待。因此,有人在此过程中去身份化,也有人主动拥抱ID所带来的能彰显优越、品味的数字身份。

  看似截然不同的行为背后蕴含着人们一体两面的调适策略,这无疑暴露出某种偌大的向数字世界蔓延的身份焦虑。

  现实中,世俗观念给予不同年龄段所处身份位置的期待与关注让人们无处遁形,身份从某种客观所拥有的头衔被不断细分为更微观、更细致的部分。幼童的生活、学习成长的不断加速,再到学生进入职场后身份转变前被痛批的“学生思维”……在成长各个阶段的身份焦虑平等的落在人们的社会化的进程中。

  最初“人们上网就是来看这些可爱东西的”,渐渐地,身份焦虑也在游戏、社媒等平台持续扩散。

“极品ID”抢注:一场文字奇观的流行(图6)

  既然无力改变那些对准自己的注意力与世俗观念们,至少可以试着选择把控与它们的距离,要么推开、远离那些让人不安的念头,要么为自己再造一个应对旁观者的姿态。

  或许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限的,只能试着在有限平台内争取一些注意力的改变,或者得到部分圈内同好的认可。但两种不同方向的探索都是人们正根据自我需要,服务于真实感受,在不同的实际情景中主动调节的尝试。

  回到此次ID抢注事件本身,不玩游戏的非玩家也来注册,上线三分钟就有职业黄牛倒号,此次大规模ID抢注也有着商业化炒作的嫌疑。

  注册ID的实质只不过是给账号起名而已,这一行为因何而吸引大众?或许这要指向命名这一动作本身的意义。

  一方面,命名是一项见证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过程,是从将客观存在的物与自己建立联结的阶段。人们为毛孩子们起名,名字便成为了人们与它之间建立起的第一道羁绊,责任、爱、守护都建立在此之上。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成为一种归属关系的凭证。为玩偶公仔甚至盲盒起名,则是一种所有权的认定,满足着人们拥有与呵护的原始欲望。

  游戏中的ID命名便建立在这双重意义的基础上,因此在各大软件的初始化注册中,命名往往是开始的第一步。

“极品ID”抢注:一场文字奇观的流行(图7)

  然而在愈演愈烈的ID抢注热中,二字权威ID不断翻倍的售卖金额、源源不断的估价帖,似乎玩家与网友的初衷已经离命名本身太过遥远,显得有些功利。尽管最后购买ID的使用者仍然是认可其意义与内涵的,与命名本身并不冲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ID及其他昵称的过度炒作应当被纵容默许。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命名,都应尊重其自身规律,尊重文字本身的含义与功能,而不是仅作为商品又或者某个特定梗的载体。

“极品ID”抢注:一场文字奇观的流行(图8)

  从本质上来说,人们逐渐从自己出发,以人格化的视角关照一草一木,众筹为宠起名、为花取名,拥有自己的“玩偶家族”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人们通过为自己和生灵、事物命名出发,逐渐理解感知万物的现实实践。

  而命名作为一种语言层面的认知世界、赋予意义的文化行为,它既是私有化、情感化的语言表达,也是某种社会关系的表现。

  它更是当代年轻人灵巧的转变视角,看待身边的物与人,重新定义“我”与世界相处方式的起点。人们以此确认存在、表达认同,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建造起秩序、源源不断地与他者产生着联系。

“极品ID”抢注:一场文字奇观的流行(图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心理投射(有人欺负你、打压你,最好的办法不是反击,而是应对 “心理投射”)

  宁德时代:公司在全固态电池上持续坚定投入,2027年有望实现小批量生产

  重磅福利!最高法出手破解融资难,农商行信用贷款零抵押来袭,全国线上接单,极速放款

  铭凡预告MS-S1 MAX 迷你AI工作站:USB4 V2(80 Gbps)接口

  消息称猫头鹰有意推出RTX 5090联名版,但因 GPU 供应短缺而搁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