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新时代青年思政工作的有效“解法”
发布时间:2025-08-18 18:08:49| 浏览次数: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多元思潮相互激荡,青年思政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提升其精准性有效性尤为必要。必须因应时势变化,树立“精准思政”理念,因“群”因“圈”施教,找到新时代青年思政工作的有效“解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青年群体是社会最活跃的力量,蕴藏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多元思潮相互激荡,青年思政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提升其精准性有效性尤为必要。因此,必须因应时势变化,树立“精准思政”理念,扎实做好新时代青年思政工作。
当代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期,思想活跃易变、需求新潮多元、网络依存度高,学业、就业、婚恋、社会融入等现实压力叠加并存,不同群体的思想状况、认知水平、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实际需求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一是境外国外上学就业群体。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目前在境外国外上学就业的广东青年不少,其思想意识的接触面更广,也更容易受境外国外思潮的影响。二是新兴行业就业群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群体就业涵盖网络直播、文化创意产业、电竞行业乃至自由职业等领域,呈现组织松散化、就业灵活化、价值多元化特征,传统思政工作模式面临“覆盖难、触达浅、认同弱”的问题。三是网络化生存群体。这类青年群体在信息获取、社交表达上高度依赖互联网,惯于借助短视频、社交媒体、游戏社群等进行情感表达,在信息茧房中容易形成封闭社群圈层。
因此,急需精准定位对象群体,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因“群”因“圈”施教,找到新时代青年思政工作的有效“解法”。一要搭建组织链条,破解“原子化”状态困境。探索在直播基地、众创空间等新兴青年聚集区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尝试由头部主播、资深骑手担任“思政联络员”。二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突破“圈层化”沟通壁垒。摒弃空洞说教和口号式宣传,善用“圈层话语”,积极回应青年在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问题。三要强化价值赋能,回应“发展性”核心关切。积极解决新兴行业领域在权益保障方面的痛点难点,拓宽人才价值实现渠道,将正能量传播力、社会服务贡献等纳入职业能力认证标准。
当代青年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信息接收渠道各异,必须坚持分类引导,深入调研高校学生、创业青年、港澳在粤青年、职场青年等不同群体的思想动态、认知特点、接受习惯,聚焦其现实关切与思想困惑,着力推进话语体系转换,用青年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增强理论阐释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入脑入心。
特别是关于宏大叙事的思想理论武装,应尽力避免空洞说教、被动灌输,更多地借助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艺术表现、榜样对话等方式,使思政教育可感可知、贴近现实、有人情味。通过深化理论武装,不断增进当代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为其辨识纷繁现象、把握历史主动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贴近青年群体,紧扣其学习、工作、生活实际,选取与其切身利益相关、能引起共鸣的内容设置思政议题,直面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供有说服力的分析和引导。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汇聚了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丰富形态,更积淀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基因与近代以来厚重的红色革命文化。丰厚的岭南文化是滋养广东青年共同精神家园、强化情感归属与身份认同的宝贵资源,要挖掘优秀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素材,为思政教育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养分。
一方面,要活化岭南文化资源,以文化人。深入挖掘岭南文化中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包容等精神特质,将粤剧、醒狮、龙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东江纵队抗日史迹等红色资源,系统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搭建高水平文化交流平台,让当代青年在触摸历史文脉、感受文化魅力中,潜移默化地增进对家国的认知与热爱,从而更加热爱家乡、奉献乡梓。
另一方面,要推动岭南文化创新发展,以文育人。支持粤港澳青年在动漫、游戏、设计、音乐、影视等领域开展联合创作,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文创产品,鼓励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年轻化表达与多元化传播。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合作中,引导青年勇于实现个人价值追求,并与区域发展、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从而担负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把握青年文化思潮的脉搏和动向,精准识别当代青年的思想症结,有针对性地解决其思想困惑和成长难题,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当代青年文化呈现多元化、碎片化特征,其中消极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侵蚀不容忽视。做好青年思政工作,必须直面消极文化挑战,在文化交锋交融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消极文化常以“个性解放”“抵抗权威”为表现,实则暗含主流价值观瓦解和扭曲的风险。例如,有的短视频平台过度渲染“一夜暴富”“颜值即正义”“娱乐至死”“躺平”“佛系”;有的网络“饭圈”“电竞圈”通过信息茧房生成“圈层隔绝”,割裂社会共识,形成极端排他性话语体系;有的网络段子通过歪曲历史人物、戏谑革命历史,消解青年群体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敬畏。对此,要通过充分的摆事实讲道理,以理论武装揭穿其文化伪装,揭批其背后的资本操控与精神虚无本质。要通过“清醒的引导”和“温暖的建构”,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引导,增强青年群体对科学理论的认同,提升其对消极文化的免疫力,在清醒警惕中自觉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要讲好新时代奋斗者的故事,弘扬改革创新、勇立潮头的时代精神,清除“躺平合理论”的滋生土壤。